<
t4b5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开局:大唐万里一孤城 > 开局:大唐万里一孤城 第987节
    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文明戏

    同一时间里,在距离黄逸之不过数里之外,津门港租借的紫竹林码头一侧空地上。

    随着预定演出时间的逐渐临近,二妮发现自己心情越发地紧张了起来;甚至都能听到自己的心,‘咚咚’跳得那叫一个厉害。

    当然了,身为11岁时跟着老爹浪迹江湖,四处靠给人唱曲为生。

    如今已经有着五年江湖生涯的她来说,自然不会是因为刺客在他们临时搭建,这一个相当简易的小台子外。

    已经是有着黑压压上千名数量,在码头扛活的苦力们等着开演这样一点,而忍不住有些紧张。

    让她紧张的真正原因,其实有两点。

    其一,是舍不得当前这一份旱涝保收,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活计;担心万一演砸了之后,东家阿狸姑娘不满意给他们开了。

    更具体一点的情况,大概是这样的:

    在半个月之前,他们父母正在津门的一家小酒馆中给人唱曲了。

    不曾想到那一桌的客人听完了曲后,不仅是不肯给赏钱不说,还一定要拉着她陪着喝上几杯。

    平时弹着琵琶伴奏老爹,当时低头哈腰地上前还想说几句好话,将这个麻烦糊弄过去,赏钱都不要了。

    结果被其中一个疤脸的汉子一巴掌招呼过来,直接扇在地上爬不起来。

    想来这些人在津门城还有些手段,反正在见状之下,店中的掌柜和小二们都不敢上前劝说一下。

    眼见着自己就要倒霉的时候,一个漂亮到不成样子的公子爷出手了。

    不过是三拳两脚之间,就将那几个客人给打跑了。

    更妙的事情还在后面,在自己父女上前感谢的时候,那公子爷在一开口后,才发现对方居然也是一个年轻的姑娘。

    然后,这位自称叫做阿狸(阿璃的化名)的姑娘。

    问他们父女俩人,是否愿意加入她的戏班;平时只需要安心四处去演出,不用掺和任何乱七八糟的事情。

    对应的是,他们父女每人每月都有三两银子的工钱,另外还包食宿、一年四季都发衣服和鞋袜这些。

    听得这样一个好消息,父女俩人那是连忙答应了下来。

    因为别看他们常年在京师城周边多个城市奔波,但是一年下来忍气吞声之下,除了勉强填饱了一个肚子外,根本剩不下什么钱在手。

    可若是按照这位阿狸姑娘的说法,父女俩人每月除了少许零用,岂不是最少都能存下五两银子。

    只要在她的戏班做上几年,都能存一大笔银子回老家,买上几亩地好好过日子了。

    所以父女俩人面对这个邀请,几乎都没有任何迟疑,就满口答应了这一位阿狸姑娘的邀请。

    当然,父女俩人答应得这么干脆。

    不仅因为阿狸姑娘救了他们之外,关键是与他们谈话的时候眼神清正无比,以他们的江湖经验看起来,万万不是什么坏人。

    总之,在最近的半月时间里。

    加入了这个什么‘文明戏班’后,父女俩人吃得好、住得也好,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生活之后,再也不想回到了之前的日子。

    因此对于今日的演出,分外也是看重了起来。

    其二,阿狸姑娘让她从事的活计,说起来实在很是有些古怪。

    更为准确地说,不是让她给人唱曲,也不是给人唱戏,而是一种之前从未听说过的什么话剧。

    虽然在之前的半个月的时间里,她也与一些新认识的同伴们,将今日要上演的一出话剧,都反复排练得好些次。

    只是临到了开演之前,二妮心中依然是没有半点底气。

    并且随着时间的越来越近,外面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;用现代位面的一句话来说,那叫慌得一批……

    数分钟后,在戏班里如今充当着剧团奏乐和后勤人员父亲,在‘当~’的一下中,敲响了一面铜锣后。

    二妮心中慌张的情绪,算是达到了顶点的程度。

    因为锣鼓声,代表着二妮自从加入了‘文明戏班’之后的首次演出,已经正式地开始了。

    在巨大的惊慌中,二妮在本能间看了一眼左手边的位置上,此刻穿着一袭长衫,依旧装扮成了一个俊俏公子哥模样的东家阿狸。

    看到了对方,那一个鼓励的眼神后,二妮深莫名地安心了好些。

   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然后穿着一身满是补丁戏服,完全是一个乡下姑娘打扮的她,从仅仅拉着一块幕布的简易后台,腰杆子一扭就出场了。

    本场话剧的名称,叫做《白河上的纤夫》。

    整体的剧情,也不算是如何复杂,甚至在青末这一个年代来说,算是一个大家早就很有些习以为常的故事。

    讲的内容是:小翠一家五口,原本是中原省的一家农户。

    原本日子虽然过得艰苦,但也是勉强过得下去。

    可惜在小翠十六岁那一年中原省大旱,几乎是大半年都没有下过雨,地里的庄稼那叫一个颗粒无收。

    无奈之下,一家人只能是出门求活,一路乞讨着打算来去津门混生活。

    走到了半路的时候,她娘因为每天把不多的食物,基本上省出来给他们几个吃,在半路上就是饿死了。

    好在一路艰辛之下,小翠和父亲、两个哥哥。

    家里剩下的四人活着来到了津门这里,并且哥哥和父亲三人,还在很快之后找到了新的活计:纤夫。

    主要是在日积月累之下,白河上有一段距离河道淤泥太多,货船在载重了之后,根本无法靠着自身力量通过。

    于是给他们拉纤的纤夫,这一个职业就是为之诞生。

    之后,一家四口就在河边荒地搭了两间窝棚,就此地生活了下来。

    平日里家中男丁在河边拉纤,小翠本人的话,则是留在家里缝缝补补、做饭这些。

    最初的半年,除了每天下工回来之后,父亲和哥哥两人累的话也不想多说一句,其他一切都还算是比较的顺利。

    一家四口能吃饱饭,还存下了二两多银子。

    为此他们每每在难得闲暇中聊起时,都畅想着在津门这里干上了三年,存上了一笔银子后,就回中原省老家生活。

    靠着那一笔银子,不仅能把欠村上黄老爷的债给还清,还能给两个已经过了二十岁的哥哥,各自说上一门媳妇。

    至于小翠本人,则是与住在隔壁的大牛对上眼了。

    大牛也是一个纤夫,带着一个瞎眼的老娘一起生活,居住的窝棚距离小翠家也不远。

    因为可怜他瞎眼的老娘,平日间缝补、浆洗等活计做得艰难,小翠平日里只要有空,就会去忙吗。

    一来二去之下,小翠就与大牛那个憨厚、能吃苦的小哥就对上眼。

    偷偷试探了一下父亲和哥哥们的意思后,他们似乎也不反对。

    于是对于小翠来说,这样的生活她已经非常满意了。

    只是半年之后,白河上的货船一下子就是少了好些,据说是洋人的蒸汽大船走海运,又快又便宜了好些。

    如今已经没多少货东,愿意走这种运河运货了。

    入不敷出之下,他们存下的二两多银子,一两个月就用光了;为了找条活路,两个哥哥先去了辽东。

    偏偏两个哥哥刚走没几天,父亲就发了急病。

    为了救父亲,小翠一咬牙之下,将自己卖到了青楼之中;在被大茶壶们接走那一天,小翠和大牛抱头痛哭……

    以上这样一个简单的剧情,二妮等一行人演起来之后还算顺利,大家都没有忘词什么的。

    只是随着表演不断地进行,二妮感觉很有一点不对劲;怎么说了?四周安静得可怕,不管叫好、还是喝倒彩的统统都没有。

    趁着某个间隙,她抽空向着台下飞快地看了一眼。

    结果发现台下如今黑压压一片都是人影,差不多足有着数千人之众;可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,似乎都黑着脸,一言不发地看戏。

    一时间,以为自己首场演出彻底演砸了的二妮,心慌到了极点之后,差点就真要哭了出来。

    只是咬着牙、硬着头皮,勉力地继续演下去而已。

    其实在实际上,可怜的二妮完全不用担心。

    台下数千之众,基本以码头工人为主的观众们,这些人不是不喜欢看这样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。

    而是这么多人聚集在了一起后,在那种心理学上叫做‘群体情绪放大’效应。

    又或者,是叫做‘剧场效应’的作用之下。

    让他们原本对于这些情况,已经是有些麻木的心又被撕开,将各自的伤口重新地暴露了出来。

    因为上面演的那一切,他们太熟悉了。

    熟悉到了就好像就发生在身边,甚至就好像在说着自己的故事一般。

    比如说,台下一个叫做孙晓虎的汉子,在不知不觉之间泪水已经充满了眼眶,双手也死死地攥紧了拳头,脖子上的青筋也暴起来,显得他是如此愤怒。

    他是皖省人,与戏台上演的一样。

    几年前同样因为天灾在老家过不下去了,然后一家人出来逃荒的。

    不同的是,一家人连同孩子、媳妇、爹娘,一一都是饿死、病死在了路上,只剩下他一个人犹如孤魂野鬼一样,在这世上生活。

    如今在码头靠着扛活而生,从来不敢生病,因为他不知道一生病的话没了进项,自己会不会也饿死。

    台子上的那些演员们,他们没有华丽的唱腔,没有漂亮的身段,连戏服也是补丁加补丁。

    偏偏这样他感觉是那样真实,真实在演着自己三十年来悲惨的故事。

    而在台下的数千人中,有着这样类似情况的人,又何止孙晓虎一人?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代之下,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,哪一个人身上没有一些类似的伤心人。

    所以,这一部完全不同于他们印象中,永远只会演皇后将相,又或者是才子佳人题材的古怪戏剧。

    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,成功地打动了他们……

    看到了以上这样的一幕后,表面上一直都是一脸淡定、稳如老狗一般的表情。

    其实因为第一次组织这种事情,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没底的白毛妹子阿璃,也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知道通过戏班这种手段,发动百姓的设想完全是可行的。

    群众在愤怒之后,他们就可以引导他们去想想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,又如何改变这样一种局面?

    再然后,腐朽的大青就是他们的眼中钉、肉中刺。

    之后的时间里,他只需要不断复制、扩大这一种戏班的规模,就能达到启发麻木群众的作用。

    总之,本次‘文明戏班’的首场演出,获得了一个惊人的成功。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