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    “哎哟各位客人,这价格真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,在县里,这个价钱压根买不到这种布料,也是咱们重山镇地方小,才卖不上价格。”伙计苦着一张脸解释,他也没说谎,在彩云县得卖300文一尺呢。

    当然,卖不卖的出去就另说了。

    “那你咋不去县里卖?”文大舅一脸疑惑。

    伙计:“……”

    是他不想去吗?

    得,他也是看明白了,就是嫌贵!

    说别的都白费。

    只要价格能降到他们能接受的范围,他们肯定会买。

    要是价格不降,他们也是真的会走。

    毕竟这玩意儿不能吃,不能喝,只能穿。

    在现在这个年景,确实是落于下风。

    以前都是粮价贱,水更贱,布料往往是最贵的。

    现在完全颠倒了。

    “各位客人,我也不和你们讲那些虚的,我给你们最低的价格,你们能买多少?要是价格降了,买少了我和掌柜的交不了差啊!”

    “我们买多少取决于你能便宜多少。”

    秦大伯不露声色的打着太极。

    其实他对这个布料并非是势在必得,小二猜得没错,如果不便宜一些,他肯定不会买。

    虽说现在家里还有余钱,也有粮够吃,但谁知道明年是啥光景?

    总得留些银子傍身。

    “……”店小二吃瘪,他本来还想套话,如今是落空了。

    知道这群汉子看着大大咧咧的,实际上并不好糊弄后,他也说出了一个比底价高一点的数。

    秦大伯并没有多惊喜,而是讨价还价了起来。

    怕的就是伙计不肯便宜,只要他愿意便宜,就可以更便宜!

    最后经过半个时辰的讨价还价,秦大伯谈到了100文一尺的价格。

    而后他还想压价,伙计怎么也不肯降了,甚至眉目中还有隐隐不耐。

    察觉到这一点,他知道这是低价了。

    这个价格比细棉布也贵不了多少,买了确实不亏。

    秦大伯秦二伯,文大舅文二舅都下手了,一人买了些。

    其中以秦大伯买得最多,除了他家人数最多外,他还给秦封带了些。

    当然,这些是要收钱的!

    他相信以封儿宠夫郎的性子,指定不会不要这布料,说不定还要从他这里多拿两匹。

    ---

    他们一行人等太阳不烈的时候才从镇上出发,这些布料太晃眼,避免节外生枝

    就在布庄找了几块积压的粗布裹着,带着买得一些其他东西,等回到村里的时候,太阳已经落山了。

    今天一天也累了,都各回各家,各找各的媳妇去。

    不过秦大伯还是让儿子跑了一趟山上,给秦封递了话,说给他带了东西。

    “给我带了东西?”秦封和谢栗对视一眼,都有些疑惑,他们没有让带东西啊。

    不过知晓自己大伯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人,他还是决定跟着堂哥下山一趟。

    小夫郎也跟着一道,正好刚吃完饭,也消消食。

    ---

    “大伯,你受伤了?咋回事?你能回来的路上遇到流民了?”秦封到秦大伯家时,大堂哥正在给他揉药酒。

    胳膊上肿起高高的一条,看起来像是棍棒打得,等明天,得变成青紫色。

    “小问题,被个瘪三阴了!”秦大伯摆摆手,示意并不严重。

    “嘶,你轻点,你要谋杀你老子啊?”

    大堂哥秦文无奈一笑:“爹,娘说了,你这必须得揉开了,不然明天更疼!你就忍忍吧。”

    道理秦大伯都懂,但是他这傻儿子是真使全力啊。

    感觉皮都被他给揉掉了。

    “是流民?”秦封追问。

    “不是流民是啥?他妈的够阴的,跟了我们好久都没出手,最后竟然在召集同伙,要不是咱们都练过两手,还真被他们得逞了。”说到这儿,秦大伯还有些感慨。

    “要不是你提议说训练巡逻队,咱们也没有机会跟赵极和高烈学两招,没想到学会了就用上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觉得还是不能大意,要不是这次他们人少,你们不一定能平安回来……”

    秦封双眉紧锁,神情严肃。

    秦大伯显然也有此顾虑:“你是说赶集的人?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秦封应了一声。

    “确实是个问题……”秦大伯脸上蒙上一层忧虑之色。

    “要不……不去赶集了?”秦文给他爹揉完后,收拾好药酒。

    听见他们说话,提议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现在村里每次赶集的人多不多?”因为在水池那里记录取水,秦封已经挺久没去赶集了,故而有此问。

    “还是挺多,毕竟十天一次,一大家子总有些东西买。”秦文不负小村长之名,这些他了如指掌。

    “那现在突然说不去赶集,村里人怕是不太能接受。”秦大伯动动胳膊,感觉舒服了些。

    “那要不让赶集的人都带上家伙事?”秦全过来凑热闹。

    “我不建议这样做。”秦封眉头微微皱起,似乎在思虑下一步该怎么说。

    “封儿,有话直说,大伯听听你的想法。”

    “那我就直说了…”

    他也没有隐瞒的意思,只不过在想如何开口。

    之前定每月初一、十一、二十一赶集,是为了方便村里人买东西。